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夜夜高潮夜夜爽视频

首頁 > 正文

“你千萬別寫我名!”

2024-07-31 17:14 | 來源: 中國記協微信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7月25日5時至26日9時,沈陽出現自1951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降雨。

  現場情況如何?記者怎樣報道?

  新華社遼寧分社記者于也童向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投稿,講述她的見聞和思考。

  本欄目長期征稿,詳細信息附文末。

  我在現場|“你千萬別寫我名!”

  本文作者:于也童

(一)

  25日下午,我按計劃從位于沈陽市渾南區的新華社遼寧分社出發,驅車趕赴位于沈陽市和平區的一處寫字樓采訪,忽然間暴雨傾盆,視線模糊,寸步難行。我只好臨時取消采訪,換作他日。

  剛發完消息,我就收到了遼寧分社總編室領導發在微信群里統籌報道的通知:“雨勢漸大,各部門、跑線記者請及時關注情況,采訪注意人身安全,及時發稿?!?/p>

  “情況不對啊”,我立刻掉頭返回。

  一路上,路面積水越來越深,部分路段積水已至小腿。個別街道已經禁止通行,路邊不少車輛因涉水導致的發動機熄火“擱淺”——開車竟然有了“開船”的架勢。

  眼看涉水被困的車越來越多,我突然想到:暴雨期間,車輛出行安全應該是當下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

  我把車停在路邊,給一位熟悉的交警打去電話,請他為雨天安全行車“支幾招”。

  采訪結束后,我馬上用手機編輯稿件、傳入稿庫,這是我在本次汛情期間發出的第一條報道。

  7月25日,于也童拍攝的路面積水情況。

  剛按下“傳稿”鍵,就收到了水利口跑線同事洪可潤的微信:“沈陽發布暴雨紅色預警,有內澇風險,得弄稿子了!”

  我立馬進入工作狀態,迅速回復道:“我在路上,可以寫些見聞?!?/font>

  前方積水漸深,繼續開車并非明智之舉,我將車停在臨近的地下車庫,撐傘前行。

  看到我獨自撐傘走在路上,有路過的大哥沖我大聲喊“下大了,別在外面溜達了”;路邊,環衛工人冒雨在下水道前疏通積水;交警和路人齊心協力推著積水中熄火的小轎車……

  風雨中因善意聚起的點滴溫暖,足以驅散暴風雨的陰霾。

(二)

  第二天,雨勢依舊,按照遼寧分社總編室統一部署,每一名在崗記者都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外出采訪。

  上午,沈陽市氣象臺發布消息,25日5時至26日9時,沈陽全市平均降雨量達124.5毫米。這是沈陽市自1951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強降雨。

  看到這條消息,我心想“116年最強降雪和73年一遇的大雨,怎么都讓我趕上了?”

  2021年11月,沈陽遭遇1905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冬季最強降雪過程。當時沈陽進入全城“戰雪”狀態:在厚厚的白雪中,人們臉凍得通紅,盡心盡力維持城市的正常運轉。

  作為專職負責沈陽報道的記者,記錄好沈陽的重要時刻,是我的職責和使命。

  道路上積水很深。

  26日,我趕赴降雨量較大的渾南區。

  這里的降雨遠超當地排澇能力,多個住宅小區的地下車庫被水淹沒。渾南區奧體中心附近,道路積水近1米深,目之所及一片汪洋。

  我站在雨中抹了把臉,即便打著雨傘,我的頭發、衣服也濕透了,手機消息提示音響個不停,我點開屏幕反復擦拭才能勉強看清上面的字。

  上午10點左右,同樣負責沈陽報道的同事給我發來微信。

  “沈陽路面有塌方,我得去現場看看!”

  “封道了,車過不去?!?/p>

  “我到現場了,北四路路口因暴雨出現地面塌陷,執法人員已經處理完畢,我得拍幾張圖……”

  狂風暴雨中,雨傘和雨衣幾乎成為擺設。新華社遼寧分社的同事們,都在各自點位與時間賽跑、與汛情作戰。

  7月26日,新華社記者劉藝淳拍攝的路面塌陷現場。

(三)

  雨一直下,打破了城市平靜的生活。但總有一些人在雨中“逆行”,我默默記錄下這些無聲的奉獻與溫情。

  7月27日,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老虎屯村,村干部在轉移受災群眾。新華社發

  來自公安、環衛、應急、電力等單位的宣傳戰線同志們,時刻向我分享著基層救災情況?!敖o你發幾個短視頻,我同事剛在積水中轉移好幾名群眾”“我們一直在一線搶修,有需要的素材我隨時發給你”“沈陽渾南現代有軌電車線路多處積水超高,為保證乘客出行安全,目前已全線停運”……

  他們的每一條消息,都是堅守;每一條朋友圈,都是記錄。

  “不用采訪我,我什么都沒做”,而他剛剛在194毫米深的積水中,蹚水20分鐘,將行動不便的大娘轉移到安全地帶。

  “都是正常工作,沒什么可說的”,而她在積水中奮戰一整天,只為攻破堵點、推動排澇工作。

  “千萬別寫我名,這都是小事”,囑咐我“別寫名”的她,在小區電梯停運的情況下,在高層住宅跑上跑下,只為給無法下樓的老人運送生活必需品。

  有時候,我只恨稿子篇幅有限,不能把他們的動人與可愛一一展現。但我知道,他們想要的不是幾行鉛字,而是城市安穩、百姓無憂、雨過天晴。

  7月26日,新華社記者韓赫在雨中直播。

(四)

  記者,記著。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

  27日晚間,沈陽雨勢漸小。但降雨并未結束,我和同事們依然在一線奮戰著、記錄著。

  截至29日7時,在強降雨影響下,遼寧共有17條河流出現明顯漲水。針對鴨綠江汛情,遼寧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對丹東市發布橙色預警,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提升至Ⅱ級。丹東市向社會發布防災避險提示公告,安全轉移群眾10189人。

  雨勢和災情如何?群眾吃住是否便利?出行是否通暢?

  按照分社總編室的緊急部署,我的同事們連行李都來不及收拾便奔赴救災一線。

  7月29日晚,新華社記者武江民發來的丹東一線情況。

  29日晚9時30分,我給前方同事發去消息:“到丹東了嗎,前方情況如何?”

  十分鐘后,回復我的只有三張雨中拍攝的模糊圖片:畫面中,攝影老師穿著救生衣、舉著相機記錄著眼前的景象。雨霧蒙蒙中,積水很深,看不見人影。

  他只說:“在忙,晚些回!”

  我知道,他正在艱難前行。

  接近現場、感受現場、呈現現場,這,就是新華社記者的追求。

?

  征稿啟事

  “我在現場”是中國記協微信啟動改版以來開創的首個欄目,是編輯部重點打造的精品欄目。

  “我在現場”中,記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一線采訪故事,深挖故事細節,分享真知灼見、流露真情實感,鮮活明快、可讀性強。編輯部不定期將優秀作品集納成冊出版發行。

  更多稿件請參考文末 #我在現場 專欄。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請標注【我在現場】+單位+姓名+聯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數2000—3000字最佳;

  2、強調現場感,記者在現場;突出故事性,記者講好故事;提高可讀性,語言表達簡潔凝練。

  優質投稿將單篇展示在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上,編輯部會與記者本人聯系,后續溝通稿酬等相關事宜。

責任編輯: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