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高考臨近,受疫情影響,原本就備受關注的高考更加牽動人心,也將成為媒體記者爭相報道的新聞點。
回望2020年7月,汛情導致安徽歙縣高考延遲,2182名考生備受關注。安徽廣播電視臺記者深入新聞現場,縝密思考、把握細節,推出了一篇現場感強、富有感染力的報道——《新聞特寫: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夢想》。該作品獲得第31屆中國新聞獎廣播新聞專題二等獎。
今天,“中國新聞獎秘笈”專欄就來談談這篇獲獎作品,一起聽聽主創人員的采訪故事,也希望能為同行提供參考。
掃碼查看獲獎作品
2020年7月,安徽歙縣小城,注定會因為一場抗洪救災而被銘記。
7月6日至7日凌晨,歙縣全縣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境內多條河流水位猛漲,河水漫堤;7月7日凌晨4時,歙縣啟動防汛抗旱應急預案Ⅲ級響應;凌晨5時,啟動城區防洪Ⅱ級響應。
關注全省各地汛情,這對于一位連續12年跑水利口的記者來說,是每年主汛期里最重要的事情。7月6日夜間起,剛剛結束一次出差回到家的我,一直在關注著皖南歙縣的雨情。不同于長江、淮河流域,皖南山區的汛情,通常是來得急、破壞大,極易發生局部山洪地質災害。出于職業敏感,我立即向值班主任匯報皖南暴雨預警、可能發生洪災等相關信息,并請示前往歙縣,進行采訪報道。
7月7日拍攝的歙縣縣城。當日,安徽省歙縣遭遇特大洪澇災害,縣城多處洪水“上路”、嚴重積水、道路受阻。新華社發 潘成 攝
7月7日一大早,稍作準備后,我出發趕往歙縣。在距離歙縣還有2個小時車程的時候,我得知了歙縣高考延遲的消息,有關話題還登上了熱搜榜。在到達歙縣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當地部門將怎樣應對和保障延期的高考?這將給面臨人生第一次大考的兩千多名考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是按原計劃報道防汛救災,還是關注熱點、追蹤高考?
我一邊趕路一邊聯系采訪、收集素材。7月7日,本來就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推遲一個月的高考終于如期舉行,但漫過道路、急劇上漲的洪水讓考生及家長不得不止步家中。臨近上午九點,語文科目考試只有四分之一的考生到達考點,1000余名考生被洪水困在縣城各處。本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教育部迅速批準了歙縣考區原定7月7日舉行的語文、數學科目考試延期舉行。
7月7日拍攝的歙縣縣城。當日,安徽省歙縣遭遇特大洪澇災害,縣城多處洪水“上路”、嚴重積水、道路受阻。新華社發 施亞磊 攝
7月7日中午,有關新聞發布會舉行,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了歙縣語文和數學科目考試延期的通告,歙縣縣委縣政府發布《致全縣高考考生及家長的一封信》。我更加堅定了采訪報道歙縣高考延遲的想法,而采訪報道的主題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要講好這背后的故事。
平安的背后,都飽含著偉大的付出。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連夜架起浮橋,全力護送考生入場!7月8日,早起的人們發現歙縣二中考點外,兩條總長425米、寬2米的浮橋靜“臥”在漫水的道路中間。這是7月7日晚,500余名公安、武警、消防、民兵及聞訊趕來的10多支搶險隊伍連續奮戰、徹夜未眠的成果。同時,兩個考點連夜設置了4個車輛接駁點運送師生,免費提供午餐和休息點,并將地勢較高的新安小學作為備用考點……一切都有條不紊、忙而不亂。
7月7日晚,在通往歙縣二中考點的城許大道一處路段,民兵在搭建浮橋。新華社發 黃博涵 攝
7月8日清晨,滿載考生的車輛緩緩駛入考點。駐守的武警官兵整齊劃一地撐開雨傘為考生撐起一座遮雨長廊。9日下午,歙縣考區2020年高考順利完成,2182名考生無一人因災缺考。走出考場的考生們向駐守的武警戰士深深地鞠躬致謝……這一幕,也成為了我們節目報道的開篇。
“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夢想”。這是前方記者、后方編輯不謀而同想到的標題。對于歙縣2182名考生來說,2020年的夏天,這份獨特的成人禮,一定會成為他們最難忘的記憶。
7月8日,考生乘坐大巴抵達歙縣二中考點。新華社發 張端 攝
7月9日晚,通過前后方合作連夜趕稿,經過幾乎通宵的打磨,第二天早間7點30分,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早高峰》欄目播出了《新聞特寫: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夢想》。
該廣播稿件同時也在安徽廣播電視臺官網、新浪微博等平臺上推出。其中,短視頻作品“歙縣民兵搭浮橋保高考道路暢通”瀏覽量10萬+,并被多家中央媒體、省外媒體轉發,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該廣播稿件最終獲得第31屆中國新聞獎廣播新聞專題二等獎。
考生們為夢想而拼搏,是了不起的;而相關部門快速反應、審慎研判、嚴密組織,保障延期高考的安全有序,這種托舉夢想、成就夢想的力量,同樣了不起,他們也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更彰顯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作者: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 趙華光)
制作體會
先是新聞 再是好新聞
坦白地說,這條時長5分27秒、總字數1500字左右的新聞特寫,完全不是按照創優稿的思路和模式來操作的,它只是我每年要完成的上百篇錄音報道中的一篇。
2020年7月9日晚,在新聞現場采訪的前方記者趙華光給我打來電話介紹情況。幾分鐘的通話中,我聽出了一位老記者的敏銳和執著。所以,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決定前后方合作連夜趕稿。
從晚上8點坐在書桌前,我把當天所有能搜到的有關歙縣高考的文字、視頻、微博、抖音等各渠道內容重新梳理,理出思路和框架,將已有素材填充至合適位置,再帶著疑問跟前方記者再次溝通敲定細節,真正動筆開始寫稿時已經將近夜里11點了。
我一鼓作氣,用大約三個鐘頭把稿子寫完,再播稿、剪錄音、制作發送。第二天早間7點30分,《新聞早高峰》欄目播出了《新聞特寫: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夢想》。
整個創作過程就是這么簡單、干脆,甚至都沒有時間改一遍稿子。所以,單從寫作過程來看,這篇稿件不具備典型的創優分享意義,但它對于新聞記者從寫稿到寫好稿的質變過程,或許有一些借鑒意義。
首先,是“快”。如果高考結束的第二天稿子還出不來的話,這篇稿子幾乎就沒多大意義了。實踐中,我們時常覺得自己準備得還不夠充分、稿件深意還差點火候,所以就總想著再等等。但通過這篇連夜趕工的稿件,讓我對新聞時效性有了新的認識,之所以要爭分奪秒把稿子推出來,不僅因為播出時間等不及,更因為公眾對新聞事件的知曉欲等不及。也許稿件還會有下一個新聞落點,也許采訪、素材、表達等各方面還有完善的空間,但永遠不要忽視時效性最強的那一刻。
第二,是“準”。不要把這篇稿子寫成社會新聞,它的價值不在于有多少流量,而在于流量背后的故事。從一開始我就認準了這一點,也時刻在提醒自己。為什么要延遲高考?宣布延遲后的24小時發生了什么?延遲是否造成了混亂?這些才是我想表達的主線。圍繞這條主線展開的一個個細節,最終回歸到稿件的主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雖然稿件通篇沒有一句“口號”,但逐字逐句都飽含著這股向上的力量。
第三,是“堅持”。這里的堅持,不是堅持創優,而是堅持寫新聞。我認為,記者一定要重視自己最本真的表達欲,也許是某個畫面讓你很震撼,也許是采訪對象的某句話讓你淚流滿面,也許是某種觀點令你茅塞頓開,當你在采訪過程中遇到了這樣的時刻,一定不要放過它,以你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傳播出去。堅持寫新聞,才是真正的專業積累。(作者:安徽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頻率記者馬靜)
秘笈帖
1、時刻保持出發狀態。只有快速進入新聞現場、進入寫稿狀態,才能為新聞報道贏得時效。
2、靈活調整采訪方向。記者不僅要善于打有準備之仗,更要能打好無準備之仗。
3、快速掐準新聞主線。同樣的新聞現場,稿子和好稿的區別在于是否掐住了主線、掐準了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