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夜夜高潮夜夜爽视频

首頁 > 正文

兩會看招:時政vlog,跨出記者舒適區|中國新聞獎秘笈

2022-03-09 15:36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19年兩會報道期間,我和同事、領導們在一次頭腦風暴策劃會上,決定嘗試把當時在國外開始流行的vlog形式與時政新聞報道結合在一起。經過最初一段時間的實驗與堅持,后來我們推出的《VLOG: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系列視頻獲得第30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短視頻專題報道三等獎。

  該系列視頻自2019年3月4日全網播發,受到了年輕網友群體的熱烈歡迎,傳播量超過3000萬次,海外傳播量超過600萬次,收到超過30萬次的互動評論,形成較大傳播力和影響力。創新性地使用“時政新聞+VLOG”的報道形式,在業界及學界受到廣泛討論,學術網站中國知網中關于“兩會VLOG”“中國日報VLOG”“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VLOG”等相關文章達400多篇。

?

Vlog02:“追人”這件事兒,不僅“燒腦”還要很能跑!

  從那屆兩會開始,我的工作就和vlog聯系在了一起。在接下來的近三年時間里,我和同行們共同將這種形式發展成了“vlog新聞”,并將它不斷發展、演進,使其成為記者們完成新聞報道的另一種選擇。

  不是所有短視頻都叫“vlog”

  作為全世界年輕人用來記錄生活、個性化表達的方式,并不是有記者自拍出鏡的新聞報道就是時政vlog。它是作者用主觀化的視角,將日常的精彩瞬間用個人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具有如下特點:

  1.時政新聞的人格化表達。

  時政vlog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官方語態”嚴肅敘事模式的解構,一支時政vlog的拍攝內容往往取材于拍攝者的自我表達,不管“vlogger(拍攝者)”是在鏡頭前“滔滔不絕”,還是在鏡頭后“喋喋不休”,都具有強烈的人格屬性。

  具體到兩會報道中,這種人際交流的特性,使得觀眾接觸到的不僅是代表、委員們所輸出的知識點,而且是生動的“人的話語”,從而更容易產生溝通交流的愉悅感。主觀鏡頭的引入,使兩會vlog形式區別于運用VR、AR等新技術達到的“身體在場”的真實感,可以說,vlog提供了一種“心理在場”的途徑。

  2.碎片場景的主題性呈現。

  vlog的敘事往往呈碎片化,它通過展現兩會的各個片段,同時將故事性及主題性作為它的生命力,創造出視頻博主與觀看者的共同對話空間,有時為了“創造真實”,會展現一些“花絮”情節,如兩會記者的工作日常,個人生活日常。

  跨出記者的舒適區

  時政vlog作為兩會新聞報道的一種新形式,對上會記者的要求進行了再拔高,包括對新報道環境的適應能力與視頻日志拍攝、制作能力的要求。

  1.平視交流。

  vlog這種注重平等溝通的報道方式,與以往新聞傳播者“高高在上”的形象不同,這種日常化的、個人化的報道方式對觀眾可能產生“獵奇”效果的新聞報道,對一些采訪對象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因此,對記者來說,還必須承擔起解釋新聞形式與目的的角色,主動與鏡頭外的觀眾進行“平視交流”以便幫助采訪對象轉換對話角色。

  2.從好奇出發。

  從人的好奇心出發,去看另一個人的生活常態,要求博主在拍攝視頻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與解答、結論,能與大多數人或產生共鳴,或產生戲劇性反差,或達到醍醐灌頂的效果。

  建立品牌,提供差異性體驗

  如何建立一個vlog品牌并使用戶對它長期保持關注,需要經營的是認同而非形象。

  作品是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嗎?用戶能否從中得到體驗感或有價值的內容?創作者是否與用戶建立了互動空間?視頻博主的識別度是否有區別于其他博主的獨特性?解答這些問題能指導視頻博主們更好地實踐。

  期待我們共同努力,還原給觀眾更加鮮活的新聞現場,加油!(作者:中國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彭譯萱)

?

  秘笈帖

  1、創新表達語態。突破圈層,以第一視角和極具網感的語言進行創作。

  2、注重互動交流。貼近采訪對象與受眾,平視交流,消解距離感。

  3、培養品牌認同。建立受眾認同的品牌形象,持續輸出差異化、有價值的內容。

  往期秘笈

  兩會看招:“假”朋友圈咋真火了?

  兩會看招:“代表通道”現場特寫如何出彩?

  兩會看招:版面獲獎的三要素是啥?

  兩會看招:137小時素材,打磨7分鐘精品

  兩會看招:“借力打力”,外宣報道這樣出圈

  關于“中國新聞獎秘笈”專欄

  中國新聞獎是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自1991年設立的30多年來,7700余件作品獲獎,樹立了新聞報道的“樣板”和“標桿”,成為優秀作品和經典案例的寶庫。

  中國記協網編輯部開設“中國新聞獎秘笈”專欄,并在全國兩會期間推出“兩會看招”系列報道,透過近幾年獲得中國新聞獎的兩會報道精品,一起探尋創意思路,借鑒創作經驗,獲得報道啟示。

?

  本期編輯:孫輝剛 劉勝男 張君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 張爽
賀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