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4日,經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版面初評,擬報送參加定評的作品開始公示。本屆初評評委對參評作品有何評價?對新聞版面作品創作還有哪些建議?讓我們聽聽新聞版面初評評委怎么說?
早策劃巧構思,才能打好組合拳
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 孫尚武
本屆參評的版面作品精彩紛呈,可圈可點,參加評選后的主要感受如下:
重大主題報道氣勢宏大,濃墨重彩地呈現了2020年的重大事件。
無論是涉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大活動,還是抗擊疫情、火星探測、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等重大主題都在版面上有精彩的呈現。
這類版面設計都很大氣,往往采用兩個版面以上的通版甚至八連版的方式呈現,用版面突顯活動的重大意義,可以看出各家在這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把這類版面放在一起比較,差距往往就顯現出來。好的版面能夠做到圖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通過好的圖片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美化版面,同時也為讀者提供豐富信息,發揮新聞版面應有的功能。反之,有一些版面只靠圖片堆砌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但版面提供的核心信息不足,效果往往就要打折扣。
版面設計者善于運用各種視覺元素,更加注重版面的美感,力爭為讀者提供視覺大餐。
這次不少版面作品除了新聞圖片外,還在設計中大量運用了插畫、圖表、數字等視覺元素,使版面更加生動、活潑,信息量大。為適應互聯網讀圖時代的需要,版面設計者需要施展“十八般武藝”,調動一切視覺資源抓住讀者。
色彩的運用更加嫻熟,使版面色調更好地服務于內容。
有參評作品在報道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的話題時,版面運用了中國紅作為主色調,莊重、大氣;在報道抗美援朝的話題時,一些版面運用的是暗紅和淡黃色,既體現了受訪者的英雄本色,也體現了歷史的厚重感。火星探測的版面則運用了火星上特有的土黃色,很有現場感。有些版面根據報道內容的需要,邀請了美術人員的參與,使版面呈現出很強的美感,讓讀者不忍移目,達到了牢牢抓住讀者的目的。還有媒體專門用黑白版面報道厚重的題材,在眾多版面中獨樹一幟。
一些版面突出自身特色,以小切口,錯位競爭。
一些地方媒體報送的版面獨具匠心,避免與大媒體在重大題材上的正面競爭,突出自身特色,用“小而美”的版面講好小切口的故事。這類作品比較耐看,也易獲得評委的芳心。比如,有一家媒體在四開版面上選用幾個普通百姓的肖像,報道了他們如何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地發展的諄諄教誨,版面色彩淡雅,呈現效果很好。
最后有一點建議,新聞版面往往是在規定時間內編輯和設計人員向讀者交的作業,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很大。要做出精品不能夠僅僅靠值班做版的那個時間段。編輯人員要善于在這個時間之外做好功課,多備一些“料”。圖片(現場新聞照片、歷史照片)、圖表、插畫等元素可以早做準備,提前構思和策劃,這樣的話往往可以打好組合拳,在規定時間內能為讀者提供“視覺大餐”,做出精品。
把時代印在紙上
河北日報社出版中心副主任 尹頌
通過參評版面初審工作,以及與其他評委老師的深入交流,受益匪淺,有幾點粗淺的體會。
重大題材勝在個性化呈現
重大題材是一把雙刃劍。這次參評的版面,絕大多數都集中于重大題材,如抗疫、珠峰測量等。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全年重大題材是有限的,數百家報紙都選送這類題材,不可避免地產生“撞車”現象。要避免同擠一個獨木橋,地方報紙必須把重大題材進行本地化、小切口、多視角等個性化處理,方有希望在同題競爭中脫穎而出。
版面并非越“長”越好
版面要大,但也不是越大越好。這次參評的兩連版很多,占了多數,說明重大事件用通版已成為業內共識。但也不能太大,“長卷式”版面更多體現的是形式,對印刷和閱讀并不友好。一些“小而美”的版面受到了評委青睞,因此,設計才是王道。
掌握好版面的“呼吸感”
所謂“呼吸感”,就是版面既不壓抑,也不空曠,色塊與留白形成一種節律感,讓讀者觀之“呼吸”暢快、自然舒服。好的版面設計就是一件藝術品,需要疏密相宜、賞心悅目。參評作品中,就有一些版面或者文字過于密集,或者圖示大而不當、空白太多,這些版面在最后關頭都落選了,非常遺憾。所以如何做到精心布局、恰到好處,這非常考量版面制作者的藝術功力和匠心,值得我們思考。
讓文字與圖片奏出美妙的音樂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姜飛
紙媒版面是文字和圖片的二重唱,通過字體大小、顏色和排版,以及圖片的配合,則可以煥發無限的傳播潛力。文字的傳播特征是理性化的,視覺停留時間的延展性,加大了讀者思考空間的張力。
圖片的價值一直被譽為“一圖勝千言”,乍一聽,形式上來看沒有太大問題。相對于文字可以字斟句酌地無限接近傳播者意圖的特點,圖片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局限的,記者無法想象觀眾會從哪個角度哪個細節來品讀圖片。所以,處理好版面上的文字和圖片,要注重“關系邏輯”,處理好文字之間的關系,圖片之間的邏輯,就是處理好想要表達的和實際表達的關系,表面的和內在的邏輯。圖片之間也需要邏輯,大小圖片的呼應,顏色的搭配等,都是傳播美學。(評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