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For city’s darkest day, justice is still to be dispensed (至暗的一天,和未至的正義) 參評項目 通訊 (報紙) 體裁 ? 語種 英文 作者 趙旭 編輯 JohnNicholson、張磊、陳婕 原創單位 中國日報社 刊播單位 中國日報社 刊播版面 第10、11版 刊播日期 2021-07-03 字數/時長 4053 字? 采編過程 近年來,美國社會系統性種族主義問題集中爆發,記者以塔爾薩種族大屠殺100周年為題,深刻揭露“美式民主”的虛幻以及美國在“人權衛士”的幌子下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和壓迫,真實反映美國社會在種族問題下深層的不平等。發生在1921年的塔爾薩大屠殺被稱為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最大規模針對黑人的種族屠殺。記者敏銳地注意到這個新聞事件背后值得挖掘的故事,以及該事件和今日給美國社會帶來巨大危機的“白人至上主義”之間的關系。同時結合美國的移民歷史和包括華裔在內少數族裔過去幾百年在美國社會中遭受的種種不公正待遇,使文章的普遍性毋庸置疑。在采寫該作品時,記者閱讀了大量書籍,觀看了海量影像資料。本文其中一位采訪對象是對塔爾薩大屠殺有深入研究的黑人律師兼作家約翰遜,他指出大屠殺的背后是1910年代末到20年代席卷全美的針對黑人的暴力活動。另外一位采訪對象是美國國家非裔美國人文化與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約翰?W?富蘭克林,他的祖父是一名上世紀前半葉在塔爾薩執業的黑人律師,他不僅記錄了大屠殺的場景,更為屠殺之后當地的重建工作做出了貢獻。文章點明,貫穿富蘭克林祖孫三代人生的,不僅是大屠殺引發的記憶創傷,更是重建工作背后堅韌頑強的追求平等精神。 社會效果 該篇報道在中國日報、中國日報國際版相繼刊發,有效覆蓋亞洲、非洲、歐洲以及美國讀者,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同時,中國日報還推出了關于大屠殺的視頻新媒體報道,分別在微博、臉書和推特以及中國日報APP發布,總閱讀量約400萬。文章發表后,有讀者表示,雖然身為美國人卻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讀者帕特里克?托馬斯說“文章用引人入勝的筆觸展現了一個地處美國中部的富有黑人社區所遭遇的悲劇和這個悲劇發生的完整軌跡,而這種軌跡一直延續至今。那里是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市,一個被譽為‘石油之都’的城市。”讀者喬治?亞當斯說“之前聽說過塔爾薩大屠殺,但是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這篇文章讓我有了這個機會。我為在這片土地上白人對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的迫害感到痛心甚至是羞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不是為我們的民主沾沾自喜的時候。”讀者吉姆?羅伯茨說“謝謝這篇信息量豐富的文章,它讓我了解在教科書上讀不到的關于美國的一段黑暗歷史。只有講出真相,我們的下一代才能真正擁有(與種族主義斗爭的)力量。” 初評評語 自2020年以來,美國社會系統性種族主義問題集中爆發。特別是疫情以來,美國政客將溯源政治化,更是引發美國社會出現大量針對亞裔的仇視問題。同時,美政客編造涉疆謊言污蔑中國,干涉我內政等行為不斷。在此背景下,記者以塔爾薩種族大屠殺100周年為題,深挖美國種族問題的根源,揭露“美式民主”的虛幻,以及美國在“人權衛士”的幌子下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和壓迫。作品版面充分運用了歷史圖片帶來的厚重感,展現了事件幸存者們對美國政府的失望。
(主創人員)
(名稱和版次)
(作品簡介)
(推薦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