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
作品標題 The People Who Build Xinjiang 參評項目 通訊 (期刊) 體裁 ? 語種 英文 作者 李芳芳 編輯 王海榮 原創單位 中國外文局美洲傳播中心(北京周報社) 刊播單位 中國外文局美洲傳播中心(北京周報社) 年度刊期 《北京周報》 2021年24期 刊播日期 2021-06-17 字數/時長 1759 字? 采編過程 近年來,美西方刻意設置新疆議題,通過扶植新聞代理人攻擊和抹黑我治疆政策。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新疆籍記者,看到西方媒體對家鄉的不實報道和抹黑,作者深感憤慨,推出原創外宣作品:1、深度融合,立意高遠:將新疆視角和國傳視角充分融合,將個人經歷與新疆發展歷程相結合,以一手采訪為基礎,事實與數字、文章與視頻兼備,攻破西方謊言。 2、真情實感,寓理于情:以八旬外祖母回憶六十年前決定支邊的場景開篇,以祖輩一生無怨無悔辛勤勞作、屯墾戍邊的感人故事反映家族繁衍生息背后波瀾壯闊的新疆發展史:萬丈高樓拔地而起,歷盡坎坷方有繁華盛世。 3、取材生動,行文流暢:欣欣向榮的邊疆一度受到“三股勢力”的嚴重干擾。當多年反恐措施讓新疆人民重獲安全感和幸福感,新疆又遭西方攻擊和制裁。為講述真實的新疆故事,展示努力奮斗的新疆形象,作者將自己在新疆采訪的見聞娓娓道來:在曾深受宗教極端思想滲透的南疆村鎮,她和各民族村民交流鄉村的發展變化;在北疆采棉機生產車間,她向一線人員請教國產采棉機在新疆的發展歷程;在招商引資的紡織企業園區,她和教培人員家屬聊起家常……以生動鮮活的事實有力駁斥西方炮制的“強迫勞動”等不實概念。 社會效果 文章于2021年6月中旬西方攻擊新疆“強迫勞動”呈白熱化時以封面文章推出并發布在海內外各平臺,被美聯社、雅虎、巴基斯坦國防部、中國駐所羅門群島使館等150多家網站轉載,覆蓋海外受眾近百萬。CGTN評論欄目聯系約稿《強迫勞動?我的家族把三代人的愛獻給了新疆》發表在專題頁。 外國讀者深受觸動。卡拉·李評論:“BBC、《紐約時報》、路透社、美聯社報道新疆的時候采訪過這樣的人嗎?估計沒有。”英國退休警官杰瑞·格雷說:“請讓這種信息被美國主流看到……這才是新疆的真相,而不是西方媒體報道的那樣。”美國前白宮記者鄧瑞克邀請作者在其新聞課程上向各國嘉賓分享真實的新疆故事,表示他“開始重新審視西方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問題”。 相關視頻獲海外網友積極反饋:新疆基層少數民族干部回應反恐措施短視頻覆蓋推特用戶5萬人,互動千次,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贊,哈佛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魏安真等一批海外粉絲關注。短視頻“新疆的廣場舞如此與眾不同!高手在民間!”在優兔播放時長155小時,互動700次。用戶Bhattacharya說:“中國是最安全的國家。新疆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實拍新疆各民族兒童快樂童年短視頻在優兔播放時長224小時,互動400多次。用戶Sengkee說:“視頻很好,捕捉了當地的真實生活。” 初評評語 該作品是作者和編輯多年深耕涉疆報道和海外傳播規律的創新之作,體現在:一、主題重大,有銳度有溫度。2020年9月召開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講好新疆故事,理直氣壯宣傳新疆社會穩定的大好局勢、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該作品就“強迫勞動”等西方炮制出的概念,通過實際體驗和真實采訪,向廣大海外受眾講述了新疆人的真實生活和生產:他們是誰?他們的夢想是什么?以此批駁西方媒體的不實報道。 二、厚積薄發,創新報道。敘事時間跨度大,體現了歷史厚重感,更暗示著今日新疆的繁榮來之不易,不容任何人隨意抹黑的一份堅決。作者和編輯有廣泛的話題線索積累和敏銳的海外輿情研判視角,將二者結合的同時用第一視角闡釋,增強了敘事的現場感和說服力,也較為符合海外讀者的閱讀習慣。 三、立意高遠,細節感人。文章采訪充分,切口小,細節多;娓娓道來的風格,讀來從容而有定力,更凸顯了真相的力量。 四、融媒體報道,各渠道開花。隨采隨編隨發,充分體現融媒體報道的理念。碎片化內容在海外社交平臺引起共鳴和討論。深度內容更具啟發性,引發讀者思考什么才是全面、真實的新疆。
(主創人員)
(作品簡介)
(推薦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