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網絡新聞作品參評推薦表
(評論/專題/訪談/網頁設計)
作品標題 |
40年回眸,我們和北京一起綻放(40?Years on—Beijing Blooming with Us) |
參評項目 |
國際傳播-網絡專題 |
|||
刊播網站 |
光明網 |
首發日期 |
2018年11月13日 |
語種 |
中/英文 |
|
網頁地址 |
字數 |
僅限評論填報 |
||||
頁面點擊量 (PV) |
各端口點擊量超過4.2億次 |
單獨訪客數 (UV) |
未精確統計 |
獨立地址 訪問量(IP) |
未精確統計 |
|
主創人員 |
集體(宋樂永、張軼群、車靜雯、鐵嵐、劉家銘、靳鈴涵、張舟、王培堯、丘雪瑩、周月琴、王媛、孫東) |
編輯 |
楊谷、徐和建 |
|||
作品 簡介 |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光明日報社、光明網,共同推出了《40年回眸,我們和北京一起綻放》(40 Years on—Beijing Blooming with Us)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外籍專家評北京巨變系列微紀錄片專題報道。 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同偉大祖國一道走過了不平凡的光輝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變革。北京的發展成就,由每一個生活、工作在這里的人共同鑄就;北京的改革開放故事,由千千萬萬的“北京人”共同書寫。這千千萬萬的“北京人”中,就閃耀著許多外籍專家的身影。他們是實干家,是逐夢人,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友誼的使者、溝通的橋梁、文明的紐帶、發展的力量,他們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把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傳播到世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些了解與理解。 ????本專題報道采編過程中以見證、參與北京改革開放的外籍專家視角為切入,呈現更加真實、客觀、立體、全面的北京形象。采編團隊走訪的外籍專家,分別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及拉丁美洲五大洲、22個國家,年齡跨度從30+到70+,在京居住時間從幾年到47年之間,他們中有科研學者、駐華使節、傳媒專家、藝術家、運動員、攝影師、企業家、人文經濟領域專家、語言類教育工作者等。專題報道改變宏大敘事風格,通過小故事、小鏡頭,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全方位、多角度展現改革開放40年以來北京的發展與變化。 在渠道分發方面,運用全媒體傳播策略,通過多種傳播形式、多種傳播渠道相結合,國內國外同步、全球全網推送、多元化宣傳推廣。其中,光明日報臉書、推特專頁每天一期進行集中發布;This is Beijing在其臉書專頁及優兔頻道同步進行推廣;Visit Beijing在其臉書專頁開設話題進行推廣、Visit Beijing優兔頻道同步進行推廣。光明網pc端搭建中、英文專題并在光明網首頁開設相關入口;光明日報客戶端,光明網微博、微信,北京發布微博、微信,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務新媒體矩陣等同步進行推廣;北京電視臺在《北京您早》節目時段對部分視頻進行宣傳推廣;新浪微博在重要節點協調資源協助推廣。在視頻發布后,受訪嘉賓個人或其所在單位、網絡大V通過其官方或個人社交媒體賬號轉發點贊相關視頻,使得該專題報道的覆蓋面、傳播力、影響力持續提升。 《40年回眸,我們和北京一起綻放》(40 Years on—Beijing Blooming with Us)主題好、立意高、角度新、形式巧,以極強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生動闡釋了改革開放不僅深刻影響北京、影響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該專題報道全網推送、全球傳播,成為現象級傳播典型案例,引發熱烈反響。截至2018年12月31日,累計瀏覽量達4.2億,互動超過750萬次,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 ? |
|||||
推薦 理由 |
《40年回眸,我們和北京一起綻放》(40 Years on—Beijing Blooming with Us)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外籍專家評北京巨變系列微紀錄片專題報道開辟了從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全新視角。以其獨特的視角、多變的形式、感人的故事、真摯的話語、詳實的數據和豐富的素材等優勢,在同期眾多類似題材短視頻專題報道中脫穎而出,形成了多渠道、多平臺、多語種、多維度的復合傳播,得到上級表揚、社會關注、嘉賓喜愛和同行認可。這是視頻優先、移動優先傳播趨勢規律的成功把握和運用,是矩陣聯動、融媒體傳播的生動實踐,是國際傳播的精品力作,也是統籌策劃內外宣、網上網下多種傳播渠道分發和聚合能力的成功嘗試、檢閱和提升。 |
|||||
初評 評語 |
???外籍專家是友誼的使者、溝通的橋梁、文明的紐帶、發展的力量,本專題以見證、參與北京改革開放的外籍專家視角為切入點,通過專家們“現身說法”把真實、立體的中國傳播到世界,從而有效表達了改革開放不僅影響北京和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這一宏大主題。本專題角度新、立意高、形式巧,無論是傳播影響力還是內容公信力,本選題都堪稱近年來國際傳播精品之作。 |